将近70年,社会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可古钱币鉴定仍然停留在传统的“眼学”鉴定水平。这种鉴定方法给鉴定者留有充分的想象、发挥、甚至是蒙骗的空间,所谓“”乐此不疲,根本不想出现更科学的鉴定方法。至于民间的钱币鉴定,由于条件所限,也不可能采用更科学的方法。但近几年北方出现的大量钱币新品种给古钱鉴定提出了许多新课题,也令鉴定者频频“打眼”。传统“眼学”鉴定如何才能与这一新事物相适应?下面仅就笔者的收藏实践,谈谈对古钱币鉴定问题的体会。
积累学识、深入实践是古钱币鉴定的必要条件
更宽泛的钱币鉴定内容对鉴定者的学识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鉴定者不但需要具有较为广博的钱币学和货币史知识,而且需要具有客观分析问题的能力。在许多随机的场合中,鉴定钱币没有查考资料的条件,要求鉴定者在短时间内动用自身的知识储备,对钱币的要点形成自己的看法。我感到学会唯物辩证的思维方法非常重要。钱币鉴定的过程,其实就是以鉴定者所掌握的知识与钱币自身所携带的信息交互印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鉴定者历史地、客观地、全面地分析和判断是得出正确结论的。
以往我们收藏的钱币,多为历代发行的民间流通钱币。可是在近年北方新面世钱币中,却出现了多种传承于历代官府的秘档钱币。比如:和流通钱币一模一样的铅质钱币,比流通钱币更规整、更厚重的精铸钱币,边缘和地张铸阴刻花纹的大钱等等。这些钱币覆盖唐五代以来的历朝历代,数量虽少品类繁多。这些令人匪夷所思的系列钱币绝非一句“现代仿制”所能包容得了的,明显形成于一个持续运行的系统工程。这些钱币究为何物?如能从史籍中寻得蛛丝马迹当然是好的诠释。《宋史·食货志》载:“大观元年,京复相,遂降钱式及锡母于铸钱之路,铸钱院鼓铸,若产铜地始听兼铸小平钱。”其中“降钱式及锡母”即为朝廷下发“钱式”和“锡母”之意。顾名思义,“钱式”即为动议铸钱之初的钱币样式。证之实物,我认为那些厚重的精铸钱币就是“钱式”。其特征是与正式行用的流通钱币存在明显差别,或是大小薄厚不一,或是文字有异,或是加铸了特殊的背纹,显见是铸钱设计论证阶段产生的尚未定型的钱币。而与行用钱一模一样的铅质钱币就是古籍中多次提到的“锡母”。因为铅在古代亦称“黒锡”,铅有成本低、比重大、熔点低、易修整、易于反复熔炼使用等优点,利用其作为翻砂铸钱的母钱要优于其他金属。以上仅就钱币鉴定中的史实互证举此两例,囿于篇幅,关于“钱式”和“锡母”的认定问题这里不详加讨论。
尊重科学,是钱币鉴定遵循的原则。应该看到,旧中国流传下来的古泉学确有不尽科学、不够精到之处。如果不加辨别,只会任其继续蒙蔽双眼。比如,“母钱要比子钱大一圈”是一直以来的传统认识,据此泉友纷纷将比行用钱大的钱币看作母钱,不管这钱币有多大多厚。这一圈究竟是多大?现在我们已不难查到锡青铜的铸造收缩率只有1.2%,也就是说25毫米的小平钱母钱和子钱的直径只差0.3毫米,厚度差更是微乎其微。这种差距如果不用量具肉眼是很难分辨的。如果用铅做翻砂母钱,铅和青铜两种不同金属入土千年的锈蚀膨胀率也是不同的,两者的差距只会进一步缩小。可见即使是以传统的“眼学”鉴定钱币,也拓宽科学的视角。
古钱币历史源远流长,历朝历代留给我们世人也是多种多样,我们可以从不同的钱币里看出不同朝代的历史。而古钱币中受欢迎的就属机制币了,机制币,即用机器而非手工制作的各种金属货币。光绪元宝是光绪年间铸行金、银币更多。
洋务运动也影响到铸币业,两广总督张之洞曾于光绪十三年(1887年)委托使英大臣在英国订购全套造币机器,并在广东钱局首铸机制银元和铜元。其后,各省纷纷仿效,购制国外机械铸造银、铜元。包括广东钱局在内,许多造币机均订购自的英国伦敦伯明翰造币有限公司。英国大工业的介入,使银币也沾染上西方色彩。钱币正面鲜然可见满汉文化的融合,而钱背却明确标示了西方文化的介入。藏品铸工精美,品相较好,铜币包浆入骨,流通痕迹自然,边齿对,具有的投资价值和收藏价值
银元,又称银币、 洋钱, 清代为“龙洋”、“大洋”, 民国“
大头”居多, 为袁世凯、孙中山大头像。孙像开国纪念币又称“小头”,背帆船又称“船洋”。随着存世量的不断减少、收藏与爱好者的不断增多,银元造假卖假成了一些人牟利的手段,引人上当受骗。源于此,如何鉴别真假银元已成为收藏爱好者不可缺少的知识。结合本人所学知识和多年的收藏鉴别经验,现介绍几种粗浅的鉴别方法,供初涉银元收藏的爱好者参考。
济南古钱币鉴定中心
更新时间:2024-03-30 05:10:58
价格
面议
起批量
≥ 1件
供应商
北京聚宝荟艺术品鉴定中心
所在地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荣华南路2号院5号楼502